🔖

BookChapter (27)北京地下空间

相关政策提出,现阶段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发展应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地上地下相协调、平战结合与平灾结合并重的原则,统筹以地铁为代表的地下交通基础设施,统筹以综合管廊为代表的各类地下市政设施,统筹以人防工程为代表的各类地下安全设施,统筹以地下综合体为代表的各类地下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多维、安全、高效、便捷、可持续发展的立体式宜居城市。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轴、两环、多点、多片区的布局,中心城区以外地区以重点功能区为先导规划建设综合管廊。
(1)坚持立体分层开发,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布局’以中心城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为重点,以轨道交通线网为骨架,统筹浅层、次浅层、次深层、深层4个深度,加强以城市重点功能区为节点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到2020年人均地下空间建筑面积由现状4平方米提高到6平方米左右,到2035年达到8平方米。
  • 浅层地下空间(地下0—10米):以地下公共活动、地下公共服务、地下停车、地下市政管线、综合管廊、地下轨道交通、地下道路、人防工程等功能为主。
  • 次浅层及次深层地下空间(地下10—30—50米):以地下停车、人防工程、地下市政管线及设施、地下仓储物流、地下轨道交通等功能为主。
  • 深层地下空间(地下50米以下):以深层地下铁路、地下雨洪调蓄廊道等为主。
(2)坚持地下综合开发,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功能;建设舒适便捷的地下公共活动空间,促进地面设施地下化,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缺口,提升地下空间与周边地块连通性,改善地面环境。鼓励变电站、换热站、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消除邻避效应,增加绿化空间,提升环境品质。依托地下空间设置大型储水设施,统筹解决城市排水和蓄水问题。建立以轨道交通线网为骨架,包括地下停车、地下步行和地下道路的城市地下交通系统。
(3)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地上地下空间防灾;科学评估地下空间资源,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底线。综合评估地面沉降、活动断裂、岩溶塌陷、砂土液化、地下有害气体、地下采空、地下水位变化等灾害因素,消除灾害隐患,确保地上地下空间安全。发挥地下空间抗爆、抗震、防地面火灾、防毒等防灾特性,构建地下空间主动防灾系统。地下交通干线以及其他地下工程建设应兼顾人民防空需要,对重要经济目标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4)坚持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地上地下管理体系;建立地下市政管线数据实时测绘机制,建立全市地下空间数据库,建立地下空间灾害事故监测预警系统,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法规政策。
 
“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直埋管线“跑冒滴漏”,这些难解的“城市病”,将随着一条条“地下生命线”的建成,得以根治。通过统筹架空线、地下改移管线及规划管线一次入廊,项目消除了“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及市政地下管网安全隐患,为地铁车站周边的远期地下商业开发创造空间,提高了沿线地铁站、地铁停车场、环球影城等项目的市政能源保障水平。
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在运营管理阶段,存在着经验不足、法规不全、平台不专、标准不一等现状,具体表现在: (1)目前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虽然我国目前的管廊建设规模居世界之首,但是最近几年建设的管廊都未进入运营管理期,以前建好的项目大都运营状况不好,因此在运营管理方面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2016年以来,管廊建设的蓬勃发展,使得政府和央企更多的关注于立项和中标,没有精力研究合理的规划设计和高效的运营管理;同时建设规模的过度增长,运营管理人员的极度缺口都给运营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2)收费模式及违约责任尚无法可依经过多年的努力,管线入廊难的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但是收费难的问题仍在困扰着目前的PPP公司,如何收?收多少?收不上来怎么办?一直是SPV公司与管廊租赁使用的管线产权单位利益博弈的焦点。但是现在却没有一个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出台,使得靠合同制约政府相关部门的方式变得难上加难。 (3)智慧运营管理的标准严重缺乏目前综合管廊的后期运营管理的热点问题就是智慧管理,但是对于智慧管理的理解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急需的附属系统特别是监控报警系统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各地政府对管廊的监控运维标准的要求各不相同,给PPP项目公司决策带来困难,也使得下游的软硬件企业都无所适从。 (4)真正的智慧管理平台还没有出现管廊建设的蓬勃发展,需要更加智慧的管理平台。虽然目前很多军工、航天、煤矿等一系列优秀的监控报警企业纷纷转向管廊的智慧管理,特别是在传感器、自动巡检、数据收集、虚拟技术、管控平台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优秀代表,但是真正基于BIM和GIS的全寿命智慧管理平台还没开发出来,目前国内出现的几大智慧平台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当前实现智慧化运行管理的技术手段进展有待突破。
 
 
 
在这一过程中,新凤河北和大兴机场高速旁的京投管廊运维中心成为地下工程的核心。该中心具备远程遥控世园会、冬奥会延庆赛区和通州区万盛南街等综合管廊设备的能力。这种集中管理和控制的方式显著提升了运维效率和管理水平。运维中心内部的“智能大脑”实现了对地下管廊各项指标的实时监测,例如供水、天然气、热力等能耗。通过传感器的自动报警和远程控制系统的调节,实现了精准而便捷的监测和控制能力。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为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通过综合管廊的建设和智能化管理,北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创新措施和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功能和美观,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北京城市地下管廊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城市在解决类似问题和推动城市发展方面具有借鉴意义。